Metro風格的起源自瑞士國際主義平面設計 雖然扁平化的設計在metro風格之前已經存在,但真正引起人們注意的,正是它的誕生。Metro風格是從Segoe字體開始的。Segoe是一款西文無襯線體,為微軟公司諸多新產品中用戶界面的字體。Segoe的設計靈感來自于Helvetica和瑞士國際主義平面設計,它的設計像是一種簡單而又能準確傳遞信息的工具。沒有多余的裝飾和移動部件,Segoe是一種呈現清晰、準確和的新方式。

Segoe與Helvetica

瑞士國際主義平面設計
瑞士國際主義平面設計與Metro風格設計共性 由于metro風格是由瑞士國際平面主意設計發(fā)展而來,經過類比,驚訝地發(fā)現兩者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他們的設計目的均為單純,易于識別。風格簡 單明確,傳達功能準確,追求幾何學式的嚴謹。采用非對稱的版面組織方式。對齊方式使用左齊,右長短不一的對稱方式使用方格網為設計基礎。形成高度功能化, 理性化的設計風格。使用無飾線體作為主要的設計字體。

windows8啟動界面

瑞士國際主義平面設計
從瑞士國際主義平面設計的局限性到metro風格界面的局限性 正所謂針無兩頭利。瑞士國際主義平面設計的優(yōu)點正正是他的缺點所在。 首先瑞士國際主義平面設計作品的要求必須是客觀的非個人的設計。個體偏好、顧客的特殊要求、宣傳的壓力都應該漠視不顧。唯一的標準是視覺的力量與效果。過 分的理性化與公式化導致了個人性化的過道泯滅。忽略了普羅大眾對于情感化的需求。 其次瑞士國際主義平面設計形式為數字網格注重數學邏輯和理性思維缺乏感性的思想給設計者造成很大的局限。不利于思維的發(fā)散而且形成的版面過于死板、拘束缺少更為自由、更為個人化的特點。

網格設計 最后瑞士國際主義平面設計發(fā)展到美國后漸漸背離了設計先驅們的初衷。它漸漸變成了一種風格而不是一種動機成為了虛空的形式主義。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根據瑞士國際主義平面設計的消亡可以得出關于metro界面的局限性。

優(yōu)秀win8設計 1.個人情感主意的抹殺。不同與ios的擬物化情感化設計。Metro風格對于質感作了最大限度的抽象化。界面設計上對于高光,陰影這樣的基本 元素都作了舍棄。純粹的平面設計風格到底是不是用戶想要的呢?當真實世界與互聯網世界完全割裂的時候,未來的界面設計,到底是不是一個與真實世界沒有交集 的平行性視覺體系? 2.過于嚴格的網格式排布對設計者造成很大的局限。首先不能否認的是網格設計具有良好的指導性,會使界面更加整齊劃一。但使用網格并不意味著枯 燥的設計,一個好的設計師不僅能夠合理地應用基于網格布局的規(guī)則,而且還能適時地打破這些規(guī)則。但是當規(guī)則不能破的時候,如何展開一個有創(chuàng)造性的設計? 3.增加認知和學習成本。當信息以他本來的面目完整地展示到我們的面前的時候,我們如何快速區(qū)分這些信息?目前metro界面使用了色塊來快速定位相應的模塊。但是如果是色盲患者呢?他們可以看到的,或者是以下這張難以辨認的圖。

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從metro的起源瑞士國際主義平面設計中,我們已經看到了危機與機遇。如何化解相應metro風格下的界面設計呢?其 實在諸如無印良品與宜家的相關設計里面,已經可以找到相關的答案。在去繁求簡,信息明了的基礎上,開放布局,適當增加質感,添加人性化的味道。如下圖,同 樣是信息的直接羅列,但是使用圖片帶來自然質感。板式靈活,在規(guī)矩中與簡潔中帶來不一樣的味道。

目前為止metro風格的延續(xù)與發(fā)展還是一個不明朗的疑問號?他或許是現今ui趨勢的一個頗為強大的分支。但是它會像科幻電影中未來的界面,到處充斥著由metro風格演化而來的簡單的線條與圖標信息?我想還是個未知數。
【讀者觀點】@盧X克 極簡化只是 Metro 的一個方面而不是全部,用這一個方面判斷 Metro 的未來并不全面。 首先,從本文談到界面的極簡化來說,隨著承載界面的“容器”不斷演進,大大小小的屏幕在未來可能會隱去,而地板、墻、玻璃、鏡子等日常語境中的平面可能更多替代屏幕成為新的“容器”。那時,擬物化的設計反而顯得突兀——例如,從穿衣鏡上召來一個擬物的計算器?而極簡化的界面可以更無形地融入環(huán)境,并且通過它的非現實感,讓我們將其與現實生活中有形有質感的實體區(qū)分開來,減少與實體世界的脫節(jié)和對虛擬世界的沉迷。 其次,Metro 同樣強調信息的表面化,相對的是目前設計哲學中的層級。這讓瀏覽者更多通過直覺和對信息本身的需求瀏覽,而非設計者預先規(guī)定的層級和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