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月17日起到2月25日,法國蓬皮杜文化中心國立現(xiàn)代藝術館將在上海美術館舉辦“新浪潮———當代法國藝術”大展,這是中法文化年特別策劃展之一。 “新浪潮電影”一詞,來自1957年法國記者法蘭西吉哈德所提出的一句影評用語,以預示一個新影像年代的來臨。不久“新浪潮電影”果然風起云涌,形成電影史上一股最具力量和指標性作用的電影運動,時至今日,仍對全球電影創(chuàng)作者具有深遠的影響。盡管新浪潮電影導演作品風格殊異,但有共同點,如反對棚內拍攝,在巴黎市區(qū)尋找實景拍攝,強調寫實精神。另外,為了方便實景拍攝,他們也從原有的定軌攝影,走向創(chuàng)作自由度較高的手持攝影。這次展覽冠以“新浪潮”為名,使上海觀眾能從藝術變革中,全面、客觀地了解法國的當代藝術。 此次展覽共分“60年代法國先鋒派運動浪潮”、“80年代造型攝影藝術新浪潮”、“90年代錄像藝術及之后的數(shù)碼圖像新浪潮”三大部分。展品則包括13部電影、10部錄像、26幅繪畫、30幅照片和7個影像裝置。在“60年代法國先鋒派運動浪潮”部分,著重介紹馬夏爾·雷斯的代表作、電影招貼廣告,以及一些現(xiàn)實主義藝術家受到電影招貼廣告啟發(fā)而創(chuàng)作的作品,如維爾格雷的作品《馬約地毯》。有趣的是這些帶有敘事風格的畫家,在繪畫的同時還拍電影或錄像,他們深受中國影響,在作品中也有所體現(xiàn)。“80年代造型攝影藝術新浪潮”則是借助圖片和文字的對比,來反映敘事技巧的反思及其與動態(tài)藝術形象的關系,也顯示繪畫技法在實驗性電影中的運用。最后部分展出的是當代繪畫和攝影作品。繪畫作品主要是絲漆印。絲漆印屬于版畫的一種,各類電影創(chuàng)始人都曾從中得到過啟發(fā)。此外,還有錄像裝置和有關攝影作品。 名詞解釋 “新浪潮”:源自上世紀60年代初的一種電影流派。其實50年代末期,日本、英國、意大利、巴西或美國各地都有所謂的“新浪潮”、“前衛(wèi)電影”或“青年電影”等新電影運動,影響最巨的是法國新浪潮。1959年是法國新浪潮的開幕年,那一年,特呂弗等推出了一批重要作品。這些作品在法國和國際影展上造成極大的轟動,掀起一股所謂的新浪潮風潮。 |